文憑試e通訊

  • 新浪
搜 尋
首頁> 熱選專題 > > 新興.訪.職業 > 手語傳譯員 > 手語傳譯—走進聾人的世界

手語傳譯—走進聾人的世界

 發布日期 2021-02-25 07:00:00

  在街上,我們有時會見到有人在用手語比劃著甚麼,他們生動的表情總會讓人好奇,他們究竟在表達甚麼?這次我們訪問了兩位手語傳譯員,她們當初都帶著一絲絲好奇,慢慢走進了聽障人士的世界裡。
 
大學始接觸手語 望與聾人交流
  於中大修讀語言學的Kim,畢業後於語橋社會資源有限公司(語橋社資)工作了兩年多。她之所以接觸手語,是因為想與大學時的聾人同學多些溝通。「當時在O-camp發現同屆有兩名聾人,無論在O-camp還是課堂上都有手語傳譯,看了覺得很有趣。那時我也希望能跟他們一起溝通一起玩,因此便報了手語課程。」她的手語老師也是位聾人,課堂中會用很多肢體動作,加上文字或圖片,大家就能明白他表達的意思了。
(想更了解聾人而接觸手語的Kim)

  「這種語言很豐富,慢慢地我也喜歡了它,這也是我繼續學下去的動力。」Kim說道。後來她跟同系的聾人同學多了接觸,成為了朋友,很多事也會相約一起做。「有時他們出席一些場合需要手語傳譯,便會叫我去幫忙。」這些機會亦令她的手語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進步。

因好奇開始
  同為語橋職員,Heidi也在中大修讀語言學:「其實我是Kim的師妹,她是我『組媽』。」
 
  這可能也是一種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吧。
 
  Heidi笑言當初沒有想過自己會做手語傳譯:「當時入學規定要讀六個學分的語言選修,雖然有德文、法文等比較熱門的選擇,但看到『香港手語』時,覺得好像很有趣,沒有多想就報讀了。」
 
之後她在O-camp時遇到一位聾人「組爸」,以及「組媽」Kim。
 
「那時算是第一次接觸手語吧。」她回憶道。「我記得Kim全程在那邊做手語傳譯,當時沒察覺那就是傳譯,只覺得手語很新奇。」然後,她的手語選修開課了,讀了大約一兩年,而遇到第一次手語傳譯機會就在語橋。
 
「這裡為一些高中應用學習科目提供傳譯服務,當中有個叫溝通輔助員的崗位,不是傳譯,比較像輔助角色。」當時Heidi就負責其中一個科目的輔導工作。已有一定手語能力的她,在傳譯員鼓勵下嘗試進行手語傳譯,豐富了自己的經驗。「最初我還不知手語傳譯需要更專業的培訓,只是純粹抱著嘗試心態參與。半年後,我發現有個手語專業文憑課程,單純地覺得自己需要進步,於是就繼續進修了。」
 
滿足感成堅持動力
  實習期間,碰巧有位聾人頻繁地找Heidi幫忙傳譯,她慢慢發現原來自己很樂在其中,也就立志成為一位專業的手語傳譯員。「每次我都很開心有機會做這些事,完成後很有滿足感。那時才察覺:啊!原來這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透過手語傳譯,覓得自己人生方向的Heidi)

  談到第一次傳譯時的感受,Heidi形容有種很神奇的感覺:「當知道自己要站在人群前傳譯,就會只專注在傳譯這件事上,過程中,緊張的感覺都消失不見了。」不過亦因為當時有位專業的傳譯在場幫忙,壓力也無形減輕了不少。
 
傳譯耗神  需輪流工作
  事實上,手語傳譯員是怎麼工作呢?原來在傳譯時,都會盡量確保有兩位傳譯員輪流工作,在台上台下互相輔助。「手語傳譯是一件很費神的工作,需要保持高度集中力。有時活動時間太長,只有一個人的話絕對會吃不消。」Kim與Heidi同表示。一些客戶往往會要求只需一位傳譯員到場,她們就要解釋安排兩位傳譯員,才更能保證傳譯的質素。
 
然而雖說是輪流工作,但不要以為他們真的能在台下休息。「當我們其中一人在台下時,亦要留心講者的說話,協助在台上傳譯的人。因為有時講者說得太長或太快,正在傳譯的人或會聽漏,台下的人這時便可充當輔助角色。」
 
社會缺乏認知 傳譯挑戰多 
  傳譯的工作除了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外,亦需應對現場突如其來的變數,尤其是香港並沒有一套成熟的手語傳譯制度,很多機構在舉辦活動時亦不清楚要提供甚麼資料,很多時候都令手語傳譯員近乎「裸考」上陣。
 
  「有次在一個宗教活動中擔任手語傳譯,事前沒提供任何資料,到現場看到流程時才發現有唱歌環節。由於我沒有宗教背景,不熟悉那些歌詞,當時真的有種手足無措的感覺。興幸在場有位懂手語的人剛好又熟悉這些歌,幫了我很大忙。」Heidi回想道。
 
傳譯分範疇  術業有專攻
        每個地方都有他們自己一套手語系統,而香港手語使用者用的就叫做香港手語。那麼手語中是否同樣也有一套系統可稱之為手語界的「世界語言」?Kim就指出:「的而且確有一套手語叫國際手勢,是一種人工語言,通常在一些國際會議才會使用。」國際手勢是從不同國家的手語中擷取一些詞彙整合而成,當中又以美國手語的比例佔較多。
 
  而手語中也有細分為不同語境的範疇,諸如法律、醫療、宗教、藝術等等。手語傳譯員是否「瓣瓣都掂」呢?
 
  「應該說我們的生活基本上就已經涵蓋不同範疇,手語亦然,而每個範疇都需要有既定的技巧和知識。舉個例子,即使只是在教育這範疇裡,也有分不同科目。可能我能掌握文科的技巧和知識,但如果讓我去傳譯理科,那就可能無法應付,因為我沒有相關的學科基礎。」Kim強調,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哪種的傳譯工作,不盲目自信,才是負責任的手語傳譯員。
 (即使手語傳譯員亦未必能精通所有翻譯)

聾人也可以成為傳譯員?
       訪問之前,我們對手語傳譯的認知,就是由一位懂手語的健聽人士,在聾健雙方之間協助溝通。細問之下,卻原來並不只是這樣。
 
        Kim解釋,除了由健聽人士進行手語傳譯外,由聾人進行的手語傳譯亦有幾種模式:第一種是跨手語傳譯,例如將美國手語翻譯為香港手語;第二種是語內傳譯,例如香港手語也會隨時代而有改變,老一輩的人可能不明白年輕一代的詞語及表達方法,反之亦然,亦不乏來自不同背景的人,這時便需要從中協助溝通;第三種是聾健合作的傳譯,目的是提高譯文的質素,使之更符合聾人的習慣,令他們看得更舒服。「始終手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未必能完全符合聾人的用字習慣。」
 
對手語支 盼社會加深認識
  被問到現時社會對聾人和手語使用者的支援,Kim無奈地指,政府投放的資源其實根本未能用在真正的服務使用者身上,加上對提供相應服務的機構的支援不足,令他們難以提供較為全面的服務。她希望盡快有手語傳譯員的專業框架,讓社會大眾了解她們的工作,為此她們亦努力地推廣手語,期望讓它融入社區。
(透過各項活動,盼更多人認識手語,關注聾人所需)

  Heidi對這個問題亦有深切體會。「現在我們提供的入校傳譯服務,其實都是服務使用者,即學生本人自費的。一些家境不太富裕的學生,根本負擔不到這種開支,無疑影響到他們的學習進度。」
 
  她亦留意到,很多時聾人都無法取得最新資訊,令他們行動有所延誤。「就像近期疫情嚴重,有時有些突發新聞報導某某大廈需要緊急撤離,很多時這些突發新聞都沒有字幕,假如有些聾人住在那裡或附近,根本不知道正在發生甚麼事。」
 
  香港現時並沒有對於手語傳譯員的認證制度,無疑削弱了這行業的發展。「香港手語傳譯的質素很依賴傳譯員自己把關。在接工作時,我要懂得衡量自己是否適合這次活動,如未能應付就要懂得拒絕,在適當的時候也要主動尋求其他傳譯員的幫助。」
 
課程質素參差 選擇需謹慎
  如果同學有興趣報讀手語課程,應該如何選擇?她們就提出三個重點:「坊間有很多手語課程,我覺得第一點是要留意導師的質素,最好是選擇一位以手語為母語的導師,就像學英語找母語人士學,就更能學到精髓一樣。」
 
  第二,要留意授課導師是否有接受過語言教學訓練。「有時這些資訊未必能在那些機構的網頁找到,最好的方法是打電話去問,了解導師的背景。」
 
  而第三,則是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風格。她們指,應留意課程會教甚麼,是否只會教生字而沒有其他內容?內容有沒有包含某些主題?會不會教溝通技巧?這些都是在報讀前要留意的。「要知道語言並不單單只是生字,完整的語言包含描述、表達和溝通,如果課程裡能傳達一種語言所盛載的文化,相信同學都會更大得著!」

此篇內容分享,由以下計劃支持。有關計劃資訊,可參閱Facebook「學友社DSE資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