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e通訊

  • 新浪
搜 尋
首頁> 升學輔導> 外地留學> 大中華地區 > 臺灣 > 臺灣海外聯招填選志願策略

臺灣海外聯招填選志願策略

(本文章不會有更新) 04-2-2021 發布

 

   文憑試推行前,申請赴臺就讀本科的人數年均約1,000人,文憑試推行後,申請本科的人數於2013年超過3,600人,在2015年更大幅增至逾5,400人。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透過「個人申請」、「聯合分發」及僑先部獲錄取的香港學生超過3,000人。而目前在臺就學的港生已逾7,500人。近年數據均反映,選報臺灣院校已日趨成為本港中六畢業生的其中一個主升學選擇


把握「個人申請」途徑
  「個人申請」自2012年推出以來甚受港生歡迎。2020年以「個人申請」報名赴臺升讀大學者佔整體學士班報名人數的74.4%,香港學生以「個人申請」獲學校錄取比例亦高達78.5%,成為赴臺升學的主要途徑。
 
  與「聯合分發」相比,「個人申請」的分配名額不分梯次,而志願填寫亦不設科目類組限制,故港生經「個人申請」或有較大的取錄機會及選科自由度。同學應好好把握「個人申請」的機會,由興趣出發,根據自身能力認真填寫志願,並按照院校要求提交申請資料,以增加獲心儀大學取錄的機會。
 
  「個人申請」與「聯合分發」兩個申請辦法並無任何衝突。以「個人申請」報名的同學,若未獲大學取錄,將可繼續透過「聯合分發」尋求赴臺升學機會。換言之,同學報名一次後,最多可經兩個途徑申請入學,獲取錄機會亦隨之增加。
 
  然而同學要注意,雖然近年參與「個人申請」的院校逐漸增加,但並非所有參與「聯合分發」的院校均經「個人申請」招生
 
院校分類知多些
  透過海外聯招計劃可以報讀的臺灣院校眾多,而港生對相關院校普遍缺乏認識。填報志願前,不妨先弄清幾個基本概念。
 
公立/私立
   臺灣公立大學一般冠以「國立」頭銜,其知名度較高,且歷史底蘊深厚,學科院系亦相對較齊全,在臺灣及國際高等院校間一般擁有較高排名。以「QS 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2020」為例,首50位的亞洲院校中,上榜的臺灣大學均為公立院校。而私立大學成立的時間相對較短,通常著重個別學科發展。
 
高教/技職
  基於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臺灣的高等教育可分為高教系統和技職系統。屬高教系統的院校專注學術人才的培養,屬技職系統的院校則注重實用和高級技術人才培養。兩類院校通常可以從名稱上區分,技職系統的院校常稱為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
 
及早準備自傳及讀書計劃!
  
「個人申請」多需要提交自傳及讀書計劃,自傳與讀書計劃是兩份非常重要的自薦文件,兩篇文章的側重有所不同:前者著重於過去,後者則著眼於未來。

自傳重點在於介紹自己的成長及學習經歷,從而讓院系的評審委員了解你是否擁有該科系所需的特質。同學一定要準備自己的故事,態度要真誠。

★ 讀書計劃應充分展示個人對未來的理想和規劃,可分短、中及長期計劃。短期重點在於入學前的規劃;中期涉及大學四年的安排;而長期則可以包括畢業後的發展。計劃要務實可行,切忌空中樓閣。
 

填選志願策略
  「個人申請」與「聯合分發」的報名方法及日程稍有不同,但填報志願的策略相近。同學應注意以下4點:
 1  從興趣出發,首先確定文理類別
  
大學志願的選擇,是一次生涯規劃的開始。同學首先要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探索自己心儀的職業,然後再歸納相關的學科。這樣既可保證就讀期間對學業充滿熱情,又可為未來的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聯合分發」的報名以三個類組將學科作初步分類,對於已無文理分科的港生而言,需要特別留意(三大類組詳情可參閱學士班「聯合分發」。第二類組和第三類組雖可以跨組選擇,但各科計分的權重根據其類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物理科,在第二類組計分時所佔權重為1.5,但在第三類組計分時則僅為1.1。
 2  借鑒18學群,收窄選擇範圍
  
臺灣院校學系眾多,名稱各異,同學可以借鑒臺灣普遍採用的18學群概念,進一步縮小選擇的範疇。學群是將性質相似的學系歸為一類,方便同學根據興趣,在眾多志願中作出選擇。(可瀏覽臺灣院校概覽
 3  細閱招生簡章,搜集院校資料
  
同學按興趣收窄選擇範圍後,便應收集心儀院校的資料,在填寫志願時便能有的放矢。除閱讀各院校招生簡章及網站外,近年海外聯招會每年均組織一次臺灣高等教育展(約於每年10至11月舉行),同學應把握機會直接與招生院校溝通,加深了解。
 4  博前穩後,志願不留空
  
由2017年度起,「個人申請」可填寫之志願增至4個,而「聯合分發」則為70個。考生勿前緊後鬆,千萬不要只重視排列在前面的志願,而草率完成後部的選擇。

  海外聯招會提供的查詢系統有助同學了解各院校學系透過不同途徑的招生學額等情況,從而估算同類學系院校競爭比率的高低。

  同學填寫志願時,除了檢視興趣以外,可根據自身能力,博前穩後,增加入讀心儀學系的機會。
志願 興趣程度 入學難易程度
1-2 最大 稍難或有把握
3-5 最大或很大 最有把握
6-15 很大 有把握
16-30 頗大或大 有把握
31-50 大至略大 有把握
51-70 有至略有 有把握

       據海外聯招會公布資料顯示,若考生分發分數已達大學最低取錄標準,而在「聯合分發」所填寫的70個志願皆未獲取錄,海外聯招會將提供該梯次分發後流用名額,讓其再次填寫志願並辦理二次分發。若考生起初並未填滿70個志願,則不會有填寫二次志願及二次分發的機會,因此考生不宜留空志願。

別讓院校與你一起畢業!
  
臺灣「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部分大學因收生不足而「退場」。為避免就讀學校被殺校,同學請留意以下3個指標:

 1  全校學生總數是否達到3,000人?
 2  心儀科系去年的註冊率是否超過50%?
 3  心儀院系是否已通過校務評鑑或系所評鑑?
 
(上述數據可以透過臺灣教育部及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的網站查詢。)

把握學校單獨招生!
2021年有124學校院獲臺灣教育部核備在香港單獨招生。尤其要留意的是大學截止報名時間,部分院校已於去年完成報名程序,其餘集中在2021年1至2月,有部分院校的截止報名日期為6至8月,詳情可瀏覽海外聯招會網站(cmn-hant.overseas.ncnu.edu.tw)。
 
把握好大學單獨招生,放榜後就可有多一次入讀心儀大學的機會。

編輯:鍾志民

相關文章:
放眼大中華升學
大中華升學重要日程
臺灣升學現況
臺灣院校實力評估
臺灣學科概覽
臺灣院校概覽
綜覽臺灣升學途徑
學士班「個人申請」
學士班「聯合分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
單獨招生
臺灣校園生活小知識
臺灣升學獎助學金
臺灣畢業港生出路
臺灣升學分享


《大中華升學指南網上版 2021》
免費瀏覽指南

此篇內容分享,由以下計劃支持。有關計劃資訊,可參閱Facebook「學友社DSE資訊站」。
 

你可能感興趣

臺灣升學分享

劉海珊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資訊系(2019年畢業) ......

 
臺灣院校概覽

臺灣公立大學列表 臺北市 花蓮縣 雲林縣 ......

 
臺灣畢業港生出路

臺灣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   臺灣高等院校畢業生學歷獲國際認可,學生畢業後可選擇繼續升學、回港工作或取得聘僱許可後......